信用起源于經濟范疇,本意是指授信人基于對受信人的信任,允許受信人在延期支付的條件下,即時獲得商品、服務或貨幣的經濟行為!百d”是信用最原始的經濟特征。信用(credit)不等同于誠信(integrity)。誠信屬于道德范疇。如今人們賦予信用更廣的涵義,除了經濟價值外,還表現為道德觀念與法制精神,是信用主體主觀上誠實守信與客觀上償付能力的統一。
“信用經濟”一詞由19世紀德國舊歷史學派代表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提出。他以交易方式為標準,把人類經濟史劃分為以物物交換為主的自然經濟、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貨幣經濟和以信用為媒介交換的信用經濟。信用經濟建立在誠信原則的基礎之上,是以信用為紐帶進行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經濟活動。信用經濟時代,盡管信用代替貨幣充當交換媒介,但它仍要利用貨幣的價值尺度、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職能。
馬克思對信用與信用經濟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和自然經濟并列的只能是商品經濟,而貨幣經濟、信用經濟屬于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前者為基礎,后者屬于高級形態。由于信用經濟根植于商品經濟,沒有超越商品經濟的范疇,所以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如價值規律與貨幣流通量規律等,仍然支配著信用經濟。
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需要信用。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是一對辯證關系。市場中蘊含著計劃,計劃中也兼容市場。前者主要依靠市場“無形的手”來配置資源,后者主要依靠計劃“有形的手”來分配資源。受經濟模式屬性影響,就發展信用經濟而言,計劃經濟遠不如市場經濟顯得迫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企業、個人,還是政府、金融機構,都需要通過信用來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經濟增長理論表明,企業和個人僅通過自身積累去完成投入或消費是不夠的,資源的余缺為供需調劑形成了可能。信用作為交易鏈接手段,形成聯結所有經濟活動主體與經濟環節的紐帶,使得市場交易在數量與空間上擴大,在時間上縮短。因此,信用經濟有助于解決資源分布不平衡,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進經濟效益與社會福利。
市場經濟必然走向信用經濟。信用經濟是從短缺商品經濟的賣方市場向過剩商品經濟的買方市場轉變而發展起來的,相應的信用工具與手段也是從最初的商品信用、貨幣信用向現代信用方向演進。由于信用經濟是社會化程度最高、最節約、最有效益的經濟形式,所以市場經濟離不開信用經濟。信用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反之,信用經濟的發展又會極大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因此,信用經濟是通往成熟市場經濟的必由之路,F代市場經濟的信用形式與工具,都建立在信用的提供者與使用者相互信任的基礎上。
必須認識到,信用經濟是把雙刃劍。信用經濟既有擴張經濟的正效應,又有導致宏觀經濟失控的負效應。信用經濟作為虛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膨脹與萎縮,應當逆經濟周期來調整。在經濟繁榮時期,抑制信用需求,以防泡沫;在經濟蕭條時期,活躍信用,以擴大需求。虛擬資本源于現實資本,最終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同一筆貨幣資本借助信用工具反復使用,就會產生虛擬資本,而信用產生虛擬資本的量是有邊界的。2008年由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就是緣于華爾街投資銀行信用過度膨脹。
我國信用經濟欠發達和信用缺失嚴重。表現在︰企業直接融資少,間接融資多,我國比重約為18︰82,而發達國家是45︰55;信用貸款少,抵押擔保貸款多,我國比重約為10︰90,而發達國家基本是40︰60;合同履約率低,我國企業應收賬款逾期比重約為60%,而發達國家不足10%。
社會經濟生活中信用缺失現象嚴重,不但增加了市場交易的成本,而且容易誘發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為此,筆者認為,我國應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在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不斷優化社會信用生態環境的同時,規范發展信用經濟。
一是完善現代信用服務產業鏈。廣泛使用非現金交易和信用交易,擴大消費信用,創新信用服務產品,建立起涵蓋信用征集、信用調查、信用評級、信用管理與咨詢、信用擔保、信用保險和商業保理等業態的現代信用服務產業鏈。二是堅持大金融發展思路。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減少金融壓抑,發揮金融功能,努力實現金融機構多元化、金融市場自由化與金融競爭發展國際化。三是推進信用經濟一體化。按照WTO非歧視性、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遵守國際商務規則信條,推進區域甚至國際信用標準一體化,做好國際信用聯盟建設。四是重視新技術應用,注意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新型技術在信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一以貫之地重視電子商務發展,驅動中國市場經濟躍上新臺階。五是政府在職能轉變、依法行政的同時,注重引導我國信用經濟發展,以彌補市場機制的缺位。